• <small id="4skic"></small>
  • <input id="4skic"><samp id="4skic"></samp></input>
  • <small id="4skic"></small>
  • <bdo id="4skic"><samp id="4skic"></samp></bdo>
    投稿郵箱:3223262264@qq.com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地方網群: 德令哈 | 格爾木 | 烏蘭 | 都蘭 | 天峻 | 冷湖 | 大柴旦 | 茫崖
    海西州情簡介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6-06-16 10:01:35
    編輯: 宋琪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政于1954年,現轄格爾木、德令哈、茫崖三市,都蘭、烏蘭、天峻三縣和大柴旦行政委員會,共有44個鄉鎮(街道)、392個村(社區)。常住人口60萬,其中戶籍人口40.36萬。因居青海湖以西,故名海西。州域總面積32.5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5.17%,是青海省區域面積最大的民族自治州,主體為中國四大盆地之一的柴達木盆地(“柴達木”系蒙古語,意為“鹽澤之地”),盆地面積約占全州總面積的78.76%,故柴達木又成為海西州的代稱。

      海西區位優越,是青藏高原的衢地。海西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達甘肅,西出新疆,處于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匯的中心地帶,也曾是通往西域的古“絲綢之路”輔道。境內蘭西拉光纜、青新光纜、青藏750千伏交直流聯網線路貫穿全境,格爾木—拉薩成品油輸油管線和澀寧蘭輸氣管線分布境內,青藏鐵路和國道109、315線橫貫全境,并與國道215線、西部大通道及省、州道縱橫貫通,形成四通八達、衢通四省的交通通信網絡,是連接西藏、新疆、甘肅的戰略支撐點和祖國西部腹地的交通樞紐,也是支援和穩定西藏、南疆的重要保障基地。

      海西文化多元,是昆侖文化的圣地。據考古發現,早在23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境內就已有人類活動,留下了眾多遺址遺跡,后來又有張騫到訪、王莽置郡、吐谷渾建國、隋煬帝設縣、卜煙帖木兒封王、俺答汗進駐、固始汗一統等著名歷史事件。海西文化多元,是昆侖文化的發祥地,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尋根問祖、朝圣修煉的圣地,同時由昆侖文化這座“文化富礦”孕育衍生的諸羌、吐谷渾、吐蕃、德都蒙古、藏族等多元文化都曾在柴達木盡情綻放,留下了極為光輝燦爛的一頁。

      海西礦產富集,是資源豐饒的寶地。“聚寶盆”柴達木盆地舉世聞名,已發現礦產111種,探明儲量的礦產90種,礦產地711個,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188萬億元以上,是循環經濟和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支撐,是全省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區,尤其是鉀肥產能占到全國的90%以上,為全國農業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鉀鹽、鎂鹽等9種資源量居全國之首。此外,境內太陽能、風能資源特別豐富,年平均日照數在3000小時以上,年風能可利用時間達3500~5000小時,全州太陽能發電理論裝機容量40億千瓦,相當于177個三峽。

      海西景觀獨特,是風光壯美的勝地。海西州旅游資源類型豐富,世界屋脊和深居內陸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大部分旅游資源都保持了原始風貌,景觀獨特、奇美、神秘,是開展登山旅游、生態旅游、科學考察、文化旅游、探險旅游和了解蒙藏民族風情的理想勝地,也是我國旅游向西部轉移的一個新增長極。長江源頭、雅丹地貌、茫茫戈壁、海市蜃樓、千年冰川、萬丈鹽橋、昆侖山道教圣地、西王母瑤池、二郎神洞、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吐蕃古墓葬群、“天空之鏡”茶卡鹽湖等聞名遐爾,為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引來源頭活水。

      海西環境特殊,是生態安全的要地。全州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干燥、少雨、多風、缺氧、寒冷,年平均降水量17.6~495.6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354~3526毫米,平均空氣含氧量僅是平原地區的 72%。境內河湖眾多、水量豐沛,長流性河流達80余條。海西與環繞四周的三江源、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等獨特單元緊密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生態地位極為重要。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河長江發源于海西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地區,北部的祁連山滋養了黑河、大通河乃至青海湖70%的補水量,發源于海西州天峻縣的黑河對甘肅、內蒙古乃至黃土高原的防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通過柴達木地區的稀釋、消減、兼容,把內蒙古、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地區肆虐的沙漠圍擋在昆侖山以北,成為“中華水塔”三江源非常重要的生態屏障。

      海西工業突出,是循環發展的陣地。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于2005年10月被列為國家首批13個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之一,2010年3月國務院批復《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而上升為國家戰略。經過多年發展,初步構建起了以鹽湖化工、油氣化工、煤炭綜合利用、金屬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為主的七大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建設框架,格爾木、德令哈、烏蘭、大柴旦、冷湖工業園建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一區多園”格局逐步形成。先后被國家有關部委認定為“西部大開發特色優勢產業基地”“鹽湖特色材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被評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在工業化帶動下,全州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現有各類城鎮24個,城鎮化率達到76.57%。

      海西民族和睦,是民生保障的福地。海西是一個移民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有漢、蒙古、藏、回、土、撒拉等3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2%。各族干部群眾扎根海西,銳意進取、團結拼搏,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譜寫了改革發展穩定的嶄新篇章,保持了全州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兩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脫貧攻堅成效突出,率先在全國“三區三州”實現整體全域脫貧,榮獲全省唯一的脫貧攻堅工作“突出貢獻獎”。

      海西前景廣闊,是轉型發展的重地。“十四五”時期,海西州將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指引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高標準推進“四地”建設,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深度踐行“四州戰略”,著力把海西州建設得越來越優美、越來越富饒、越來越蓬勃、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安寧。著重突出生態優先、低碳循環,大力發展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油氣化工、金屬冶煉、清潔能源4大戰略性產業,新材料、精細化工、裝備制造、現代物流、高原特色生態旅游、節能環保6大成長性產業,特色優勢生態農牧業、高原特色生物健康2大資源型產業,現代金融、現代商貿、電子商務、國際會展、居民服務5大現代服務業,為打造青海“四種經濟形態”作出海西貢獻。

    相關新聞↓
        [ 返回首頁 ] [ 打印 ] [ 進入青新論壇 ] [ 關閉窗口 ]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青海新聞網
    海西州政務網
    柴達木文學藝術網
    柴達木攝影網
    西寧網
    玉樹新聞網
    海東新聞網
    海北新聞網
    果洛新聞網
     
    中共海西州委宣傳部版權所有 青海新聞網技術支持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80004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977-8330082
     
     
    日本中文无线码在线观看,国产亚洲91精品,亚洲无在线观看无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仑,五月天在线亚洲